一、背景与战略定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首次以教育强国为主题制定的国家级行动计划,旨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教育支撑。其核心目标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
- 战略意义:教育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需通过教育均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破解人口红利递减、国际竞争加剧等挑战。
- 时间节点:以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为总目标,分阶段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二、核心任务与改革方向
-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试点,优化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
- 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如科学特色校建设。
-
高等教育:强化综合实力
-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推进“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定位,优化高等教育布局。
-
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
- 深化职普融通,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
立德树人工程
- 将“新时代立德树人”列为“一号工程”,强化思政教育、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施路径与重点举措
-
加强党的领导与制度建设
- 深化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发展。
- 强化教育系统党的创新理论“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
五育并举与素质教育
- 落实“每天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政策,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质监测。
- 探索编程、科学实验等跨学科思维培养项目,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
资源优化与民生保障
- 健全基础教育资源调配机制,优先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特殊群体教育权益。
- 扩大普惠性幼儿园托育服务,支持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缓解家庭育儿压力。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当前教育强国建设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国际竞争对人才需求的倒逼、网络时代青少年价值观引导难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未来将重点推进以下方向:
- 均衡与质量并重:通过市域统筹、数字化赋能提升教育公平性。
- 创新驱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倾向,建立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
- 风险防控: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
政策动态:建议通过“渝快办”或教育部官网跟踪《纲要》执行细则,各地试点政策可能动态调整。
角标说明:内容综合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相关解读及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