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在历年的312真题中都有着很高的占比,是心理学考研初试复习的重中之重,今天聚创考研就为大家整理了普通心理学中经常出现的考点,心理学的考研er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绪论部分
1.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现象的科学,它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心理。个体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当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无法被控制或是在控制条件下某种行为的出现可能受到影响时,可以采用观察法进行研究。
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
个案法:通过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3.经典脑学说
(1)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功能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2)整体说:
弗罗伦斯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自行恢复部分脑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即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会受到影响。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实现对运动的组织,制定运动的程序;产生活动的意图,形成行为的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4)模块说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了模块学说。
二、感知觉部分
1. 明适应和暗适应的机制特点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主要是因为在暗处视紫红质的合成大于分解,视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含量逐渐增高,对光的敏感性逐渐增强。暗适应的整个持续时间大约在30分钟~40分钟,在这之后感受性将不再继续提高。
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主要是由于在亮处视紫红质的分解大于合成,视杆细胞内视紫红质含量迅速降低,对光的敏感性逐渐恢复正常。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在一秒钟的时间内,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上升就已很明显。在5分钟左右,明适应将全部完成。
2. 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的区别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感受性越大。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是指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差别阈限越少,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特性有哪些)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认识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会有一定的差异,故不同的人在看到同一个事物时会出现差异性的解释。除此之外,知觉还有选择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知觉的理解性对知觉的选择性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可以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如我们对两歧图形的知觉。另外,知觉的理解性也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即人们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相反,知觉的整体性便会受到破坏。
4.深度知觉的线索
人们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依赖于一系列线索,如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其中双眼视差有重要作用。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做双眼视差。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相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的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5.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等时间特性的知觉。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包括: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人的态度和兴趣。人们做感兴趣的事情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快。
三、意识和注意部分
1. 睡眠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行为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该睡眠阶段的脑电活动和清醒状态时很相似,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注意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衰减理论(特瑞斯曼) 观点:研究发现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能得到加工,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
后期选择理论(多伊奇)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和海因兹)观点: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该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并提出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
认知资源理论观点:与其把注意看成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双加工理论(谢夫林)观点: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前者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四、记忆部分
1. 短时记忆的特点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它最大特点是其容量是有限的(大约5-9个单位),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可以进入短时记忆,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信息的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发生遗忘。
2. 影响遗忘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质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很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遗忘就较慢。
学习的程度:对识记的材料达到刚好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研究发现,过度学习的材料比刚好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材料的顺序对回忆系列材料有重要影响。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做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
识。
五、思维部分
1.表象的内涵、性质和功能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是: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表象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2.概念的理论模型
层次网络模型:概念以结点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
特征表理论: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两类。前者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后者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相当于非本质特征。该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3.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手段—目的分析:将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采用一定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根据你的目标院校专业和目前的基础,在择校择业期、备考初期、考研报名、初试、 复试、调剂等不同阶段为您量身定制目标与学习。
政治/英语/数学等公共课由行业高能老师主 讲,专业课由目标院校研究生团队 授课。线上+线下全程答疑,专业及时。
结合智能云学习系统,制定并监督学习计划,如朋友般定期约聊,帮你疏导解压心理;组织阶段性测评,及时反馈并调整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