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碳排放管理师培训 发布时间:2022-05-30 16:16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9
工业园区是工业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之一。在“双碳”目标下,零碳、近零碳工业园区建设近来成为热点。
目前,在园区范围物理层面实现碳排放量绝对值为零,即“零碳”,往往面临巨大挑战,较难实现。综合考虑现实可操作性、政策导向等,实现园区近零碳排放是当前园区控碳工作更为合理的主攻方向。所谓“近零碳”,是介于低碳和零碳之间的概念,与低碳强调相对减排、零碳强调碳排放量绝对值为零不同,近零碳更强调通过各种努力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不断降低直至趋近于零的动态过程。
2015年,国家首次提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特别是2021年《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多个省份和城市先后发布近零碳排放区建设相关文件,近零碳工业园区建设试点逐步加速。从当前实践看,试点打造近零碳工业园区,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落实“双碳”目标,引导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制造强国具有积极意义。
在各地实践过程中,近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逐步摸索出“以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化为方向,以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应用为支撑”的发展路径,部分园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近零碳工业园区如何大幅降低碳排放、甚至趋近于零,特别是个别园区经验如何复制推广,仍面临不少挑战,突出表现在制度体系尚待完善、园区标准尚未规范以及技术研发应用市场尚待完善,需要在政策、标准与技术系统整合、协同推进上下功夫,逐步找到现实可行、经济可靠的实施路径与技术方案。
首先,近零碳工业园区建设需要有系统思维。近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循序渐进,避免顾此失彼。园区管委会应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统筹能力,制定能源管理机制与引导策略,严控环境准入,降低建设与运营成本,为近零碳工业园区落地实施保驾护航。对于具体工业园区而言,完善的综合能源规划是园区实现近零碳的基础,应整体考虑不同种类能源的互补融合,优化用能结构,提高用能效率,确保能源供应和消费侧的低碳化,构建与近零碳工业园区相匹配的产业结构体系,提出系统化的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深入挖掘应用场景,适当引入碳金融与碳市场工具,助力实现园区系统整体的碳中和。
其次,近零碳工业园区建设需要标准先行。工业园区的近零碳化涉及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置、生态等众多领域,建立相关标准体系是指导实践的前提。如果缺乏标准指导,在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就容易产生偏差,不利于统一认识与行动。园区标准体系应包含园区规划设计、碳排放管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准入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内容,覆盖土地资源利用与配置、低碳生产与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保护、低碳交通、管理与服务保障等方方面面。针对能源、交通、建筑、生态等不同子系统,应梳理出一整套近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指南,引导园区低碳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及时修订完善,确保标准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最后,近零碳工业园区建设需要技术引领。技术是近零碳工业园区建设的内核驱动力。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支持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发展,强化相关技术转化与产业孵化,打破跨领域技术在园区推广应用的壁垒。通过建筑节能、地源热泵、分布式清洁能源、氢能、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可以大幅减少园区能源供应相关的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同时通过人工“增汇”工作增强生态碳汇。可开展项目市场化投融资,为低碳技术研发及设备生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适当的政策性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