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教育资讯 发布时间:2024-04-07 10:11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14
近日,广州多所小学针对学生热衷于玩“烟卡”的现象,向家长发出了警示。广州科学城小学家委会明确指出,“烟卡”源于烟盒,内含有害物质,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烟卡”的来源五花八门,既有学生自行收集,也有通过网络购买。因此,恳请家长提高警惕性,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广州从化区流溪小学于3月27日致信家长,强调“烟卡游戏”的潜在危害,呼吁家长向孩子阐明吸烟的危害,以及“烟卡”游戏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观念。同时,相关部门也已针对“烟卡”及“烟卡”打印纸片的销售行为展开了专项检查。
“烟卡”的流行也引发了不同的讨论声音。
▍网友、家长
有网友认为,“烟卡”就是自己小时候拍纸青蛙的“变种”,玩这些“总比泡网吧、打游戏强”,过段时间小孩腻了也就过了。也有家长表示,孩子有自己的交往方式,只要立好规矩,比如不买卖“烟卡”、不吸烟,自己作为家长并不反对。
▍记者
不管是“烟卡”还是此前流行的盲盒,允许学生适度娱乐无可厚非。就像“80后”小时候收集弹珠、干脆面卡片一样,谁没有点童年回忆?但放权不等于放任,学校有义务提醒关注,家长更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了解他们的动向并积极引导,遏制不良倾向,立规矩、防沉迷,或许是应对一波又一波“流行趋势”的不变方法。
▍心理学老师
据长期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刘老师介绍,孩子玩“烟卡”先“押注”,如果A同学赢了B同学,B输相应数量的“烟卡”给A,具有赌博性质,小学生心志尚未成熟,自制力差,这样的游戏会给他们的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
他表示,“烟卡”在孩子们之间还分高低档,孩子拿到“高档烟卡”会炫耀,得到满足后还会加倍炫耀,而羡慕的孩子也想得到一样东西,双方互相给予压力,攀比之风由此而生。“经常玩这类游戏,孩子会认为自己的得失,成败都是运气决定,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投机心态。”刘老师建议,家长、学校和监管部门应采取行动,加强引导,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科医师
武汉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儿科副主任医师蔡馥丞表示,我国广告法严禁烟草广告,旨在保护公众免受烟草危害。然而,“烟卡”游戏却成为变相传播烟草信息的载体,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无形中接触并记住香烟品牌,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烟卡”游戏及其类似的沉迷现象却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蔡馥丞举例说明,“如同电子游戏成瘾,当孩子们过度沉迷于某项游戏,如若出现‘不玩心里就发慌’的状态,实际上已处于病态。这种对单一游戏形式的过度依赖,往往反映出孩子们兴趣爱好的狭窄。”
“烟卡”现象折射出孩子在成长关键期,兴趣爱好的单一化与户外活动的匮乏。蔡馥丞认为,与自然的接触、人际交往以及运动锻炼对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如今,许多孩子面临“不会玩”的困境,他们的“玩”常常表现为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身心放松和愉悦。
堵不如疏。蔡馥丞认为,家长有义务教会孩子怎样去玩儿。“孩子的成长犹如一棵小树,早期的培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形态,家长应有意识地引领孩子参与到羽毛球、游泳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中,让他们在探索与实践中学会‘玩’的艺术,实现全面发展。”
▍律师
“‘烟卡’无论是从烟盒上剪下来,还是仿制,都不能向未成年人销售。”
海南惠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天利介绍:根据我国《烟草专卖法》的相关规定,废旧烟盒剪下的烟盖,也就是孩子们所说的“烟卡”,商家是不得二次销售的;私自将烟草厂家的商标印刷销售,则涉嫌侵权注册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是一种侵权行为。上述两种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烟卡”是从烟盒剪下来的,是香烟制品的一部分,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含有烟草商标、标识的制品均不允许向未成年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