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教育资讯 发布时间:2024-01-19 10:19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3
在成长的赛道上,大学生们以独特的阅读方式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断开拓视野、提升自我。尊重他们的阅读方式,就是尊重他们的成长轨迹,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地前行。
高校图书馆往往是大学校园的地标式建筑,学生络绎不绝,阅览室座无虚席。然而,很多学生并不是来借阅纸质书的。据《半月谈》报道,不少高校图书馆借阅量近年来逐年下滑,甚至不足几年前的三分之一。
图书馆借阅数据下滑,的确是不少人的现实观感;部分大学生因课业负担重、忙于找工作等原因,一年读书量为个位数,且大多是为了备战考研或参加竞赛而读书,也的确是客观事实,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大学生真的不爱看书”这一结论。
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降有多重原因,并非都和大学生的主观意愿直接相关。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况是,传统的图书馆借阅制度较为复杂。诸如新书上架时间较晚、借书需填写表格或提前预约、借书过程中等待时间较长、需步行较远距离找书等原因,都会无形中影响大学生借阅纸质书的积极性,降低他们在图书馆借阅的热情。有的高校图书馆在借阅册数、借阅时间、借阅图书种类等方面附加某些限制,一些大学生嫌麻烦,转而选择其他渠道阅读,也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这也是数字化阅读近年来风生水起、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获取信息便利、随时随地可读、信息检索便利、收费少或免费、便于复制和分享、交互性强等特点,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特点和学习习惯。他们更愿意一边学习新知,一边开展社交、输出心得体会,享受学习共同体的益处与妙处。如此个性化、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从不久前夜校报名火热、社区自习室爆满等现象可见一斑。以已经开办7年的上海市民夜校为例,如今一开班就有65万人争抢1万个课程名额,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
由此可见,表面上是大学生阅读量下降,其实是他们的阅读阵地发生转移、阅读偏好有所转向、阅读方式发生改变。当代大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生活方式,或在阅读中学习,或在社交中精进,或在冥想中蜕变,本质上都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实现自我成长。所以,仅从高校图书馆的人流数量、图书借阅量下降就推演出大学生不爱看书的结论,显然过于武断。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传统的学习方式和阅读场景都在发生变化,有必要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尊重他们的阅读偏好,通过打造温馨的阅读空间,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数字化升级,引导他们通过经典阅读、学科阅读、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涵养砥砺奋进之心。在这方面,清华大学图书馆主动出击,推出了包括中国文化名著、中国文学名著、世界文化名著、世界文学名著4种类型的荐读书目,并邀请知名学者参与系列读书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经典”“作家”“阅读伙伴”等关键词的带动下,在“谈书”“论书”的环境中,大学生自发地走进图书的殿堂,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未来。
同时,不管哪一种阅读方式,都能达到开阔视野、升维认知、觉醒心灵的效果。每名大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成长赛道,以喜欢的路径精进自我、回报社会,就是值得肯定的读书之道。高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应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选择,在情感上多理解支持他们,在行动上多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给他们亲近经典、交流展示的机会。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具备了爱读善读的优秀品质,积蓄了自我实现的动力,在做中学、在事上练,自然会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