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教育资讯 发布时间:2024-01-17 09:38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6
近期,#高校图书馆借阅量减少#的话题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据《半月谈》报道,近几年来,尤其是最近三年,纸质书籍的借阅量出现了急剧下滑的趋势。部分学校的借阅量已经下降到了历史最高峰时期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浙江某高校图书馆馆长介绍,10年前生均年借阅有7册,现在3册不到。东北某高校图书借阅量2019年为24万多册,2022年仅为8万册。青岛大学相关通报显示,该校图书馆的借阅量,由10多年前的年均60万册,降到了每年六七万册的数量,只有10多年前的10%。
一项由浙江省树人阅读研究院牵头组成的课题组在2022年对2万余名大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在纸质图书阅读方面,有8.21%的学生全年没有阅读过一本纸质图书,全年阅读为1~5本的占60.26%,只有不到1/3的学生年阅读在5本以上。
半月谈记者在10余所高校广泛采访学生了解到,大学生阅读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采访中多位学生表示,自己一年读书量为个位数,且大多是备战考研或参加各级竞赛用书,身边大多数同学也很少读书。
什么挤占了大学生的时间?
部分受访专家和大学生表示,大学生纸质书阅读偏少的原因包括课业负担重、网络吸引力更大、深阅读能力不足、数字化阅读增多等。
部分高校电子书人均阅读量已经超过纸质书。树人阅读研究院2022年调研显示,浙江省大学生电子书的阅读率为88.22%,全年电子书的人均阅读量为13.50本,远高于同期全国成年国民3.30本的平均水平。大学生群体中,电子书、电子杂志/报纸的人均阅读量已经超过了纸质书、纸质杂志/报纸的人均阅读量。
大学生该如何提升阅读质量?
无论是数字化阅读增多,还是时间不够,深阅读能力欠缺,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降的事实,都从一个侧面呈现出当前信息化、碎片化时代,对学生系统性、深度阅读及知识体系构建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该如何计划和选择阅读书目及阅读方式,通过高质量的阅读来提升自己,完善知识结构呢?
上海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教授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时间管理,而是知识管理。不管是读书计划,学习计划,还是生活计划,首先要设定自己未来的方向,在“方向”明确的前提下,才能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必须要学的,哪些能力是自己必须拥有的,哪些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哪些是只需了解即可的,从而去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
“比如你学历史,你可能知道世界史的大概念和大的历史事件,但是其中的细节或者关键时代的活生生的东西,还需要你去细读和钻研,那你就要去深度阅读相关图书。要先给自己做一个读书计划表,这是我本科的经验,我在本科一年级时,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缺陷,于是就列好读书计划,每周要读多少书,读哪些书,如果没有读完,周末必须要补回来。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就不会无所事事地去刷手机,或者浏览一些没有太大用处的碎片化信息。”
高校图书馆该如何应对?
面对学生阅读方式变化、纸质书借阅量锐减的现状,各高校图书馆积极探索各种方式,通过组织读书会、品鉴会、主题活动等多种方式,突破创新,营造阅读氛围,提升大学图书馆对学生的吸引力。
有专家建议,高校图书馆要承担起打造书香校园的使命,通过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养成阅读习惯,以经典阅读、红色阅读和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等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一所图书馆,就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围绕促进阅读,建设更智慧、更人性化的服务系统,一定能吸引更多人前来驻足研读。
另一方面,作为阅读的主体,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读者,都应主动为自己的阅读负起责任,拿起每一本书的时候,知道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让书籍真正成为点亮我们人生的明灯,而不要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里虚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