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教育资讯 发布时间:2023-12-14 10:06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5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研究生教育的普及,部分高校在提供研究生住宿方面做出了调整。最近,有报道称部分高校的研究生不再提供住宿,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高校将不再为研究生提供住宿,成为一种常态呢?
近日,多所高校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提出,不为部分硕士研究生提供住宿。厦门大学明确,被录取为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硕士研究生除外),学校不予安排住宿。部分高校提出不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提供住宿。例如,北京大学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南京大学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学校不提供校内住宿,学生需自行安排住宿。
消息一出,立马引发热议。学生吐槽的焦点主要在于,收了不菲的学杂费,现在让我住校外。校外尤其名校周边房子租金不菲,较之学校的住宿费高出不少,很多人只能选择高校附近的公寓或城中村。而公寓尤其城中村人员构成鱼龙混杂,客观上对学生的安全问题带来隐患。
但研究生皆已成年,正常应该在24-25岁及以上,经历了本科4年或更长时间的淬炼与漂洗,正常安排衣食起居,合理保障人身安全,于绝大部分研究生而言应该不存在多大问题。
从学校角度,相信校方都希望将学生安排在校内集中住宿,方便统一管理,同时也能降低各类风险。那为何有学校开始选择不提供学生宿舍?这里存在两个基本逻辑:一是用地逻辑,也即在高校扩招尤其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数量持续增加,但学校土地规模并未变更,人多了,但地没有等比例地增加,没有更多地方建设宿舍楼,学生自然就没有可住的地方。
二是经费逻辑,也即在宏观经济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的大环境下,各大高校甚至包括一些名校也存在学校建设费用吃紧的共通性问题。拿出一大笔钱建一栋或数栋宿舍楼,或通过与属地政府及附近单位、街道或社区协商,通过租地或购地方式解决宿舍楼占地问题,这笔费用不是小数字,不是每个学校都可以轻松负担得起的。
再者,类似北大、南大、厦大等知名大学,大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校内遍布各类受严格保护的历史建筑与古木,很多建筑是不能移动或不可拆卸的。既往已建的没有办法,但未来规划再建的话,需要多个严格程序的评议与审核。在保护校园历史文化遗产的背景下,新建宿舍楼尤其高层宿舍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应该说,学生在校外住宿,客观上会增加“通勤”成本,减少滞留校园的时间,失去参与宿舍集体生活的体验感,进而一定程度上削弱因住在学校宿舍而引致的更频繁的社会交往,于他们而言是一种社会资本的流失与损失,这些都是令人遗憾的。但本质上看,高校的核心职责是为学生提供知识供给或供养,而非生活照顾或照料。学生的住宿问题是社会化与市场化的范畴,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高校给学生安排宿舍,是传统,是惯例,却不是法定义务。
当然,目前在校大学生数量处于历史高峰期,从人口出生趋势看,未来这个数字有可能会渐渐下降。整体而言,高校学生宿舍供应紧张的局面应该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例外只可能会存在于少数招生长期处于饱和状态的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