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05-29 10:37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7
各地“研学热”恢复明显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已经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广东、浙江、江西等地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研学基地,制定了研学的具体实施意见。
“双减”背景下,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研学让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实践体验达到“知行合一”。这种教育形式已被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广泛认可。
在茶研园里参与茶叶的生产过程,徒步森林认识生物多样性,在果园里撸起袖子耕地翻土……5月24日上午,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管理局第三小学300余名学生走进梅岭研学小镇开展“红色、古色、绿色”三色文化研学活动。今年这里已接待当地研学团队8万人次,预计全年将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研学团队20万人次。
在广东,科普类研学比如参观港珠澳大桥,乡土民俗类研学比如体验农耕劳作,历史文化类研学比如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直是热门之选。稻喜文化旅游发展(广州)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冯志威说,他们在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米埗村结合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民俗文化体验和非遗传承研学项目,仅一个小村庄,今年累计接待近万名中小学生。
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萌说,2023年春节过后,广东省研学市场迅速回暖,省内中小学从3月份开始轮期排班参与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有些服务机构仅3月份1个月的接待量就达8万人次,有的基地甚至每天接待超过3000人次。
浙江文旅机构相关人士透露,浙江今年“五一”期间省内亲子游中四成以上为周边研学项目,涉及红色之旅、宋韵文化、乡村振兴、山海协作等多个主题,其中亲近自然和文博探秘类项目尤其受欢迎。
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研学市场近年来增长迅猛。按照相关规定,学校通常安排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参加研学旅行。业内人士估计,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超千亿元。
然而,随着研学市场的复苏,多方抢滩、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等问题也不时暴露出来。,浙江省内经营研学业务的机构数千家,其中不少为各种培训机构、俱乐部、教育服务咨询类企业,未必具有委托开展研学的文旅资质,研学项目质量也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
近日,广东一名学生家长曝光学校组织研学5天收费5980元,引发社会对研学收费标准的质疑。,有的研学项目免费而有意义,比如关注盲人群体,采访盲人,体验盲人如何坐地铁,而有的项目却是打着研学的旗号,实则组织学生竞赛、考试,收取上千元的费用。
江西湾里管理局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张岚清表示,有的研学活动内容安排随意,路线设计不合理,“只旅行不研学”,学生花了钱和时间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导致他对孩子参加研学旅行,特别是中长期的研学夏令营产品存在质疑。
尽管不少学校都为研学活动设置了主题,还有学校提前编写制作了研学手册,要求学生围绕特定的研学主题进行实践。但在实际过程中,不乏学生将研学几乎等同为“春游”“野炊”等,甚至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研学导师蔡伟说:“部分学校在研学课程上,一定程度上存在分类不精确、对象不精准的问题,研学后的感悟分享和成果运用也抓得不够到位。”
建立标准严格监管强化评价
安全是研学的生命线。蔡伟建议,厘清政府管理部门、学校、委托企业、家长、保险公司各方责任,同时强化研学旅行安全教育,学校、研学机构、研学基地等应强化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
河南宿描曹操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李一鹏说,当前研学旅行市场良莠不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关标准,包括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结合行业实际制定相关标准和体系,并依据标准进行严格监管。
“各省市已将研学实践教育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因此,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十分必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会长吴颖民说,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
针对群众反映比较多的研学质量不高、流于形式、价格不透明等问题,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出了管理机制。江西省新余市制定了中小学研学实践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公开遴选、家委会监督等机制,促进研学机构良性竞争,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研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