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教育资讯 发布时间:2022-04-18 09:59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16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一方面,学校普遍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作业管理制度,有效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另一方面,校内提供课后延时服务与校外整治培训机构双管齐下,有力缓解了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但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问题接踵而来。落实“双减”政策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课堂教学如何真正提质增效?“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增加问题如何化解?回答好这些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对推进“双减”工作做深做实至关重要。
就学校治理层面而言,学校要关注需求侧学生的减负,也要关注处于供给侧的教师因素。长期来看,教师的专业水平、工作状态、生命状态如何,决定了“双减”政策的效果能否真正显现。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长效落实“双减”政策,关键在教师。学校需要通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促进课堂提质增效,从而实现为学生减负也为教师减负的目标。
“双减”聚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双减”的主要内容,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事实上,这只是此轮改革的具体切入点。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以“双减”工作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既是“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其精神实质所在。
学校落实“双减”,绝不仅仅是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也不仅仅是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在教育供给上做时间的增量。更为关键的是,学校要关注课堂教学主阵地,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好,学得更有效。
在这方面,当前的学校教育还有课要补。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测试结果显示,虽然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份学生夺得了阅读、数学、科学三项关键能力素养在参测国家(地区)中的第一,但从学习效率来看,我国四省份学生的总体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幸福感偏低。
因此,对学校来说,真正落实“双减”,就一定要聚焦于课堂教学的改进,杜绝题海战术,要以课堂教学的提质来实现对学生的减负,还给学生自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唯其如此,学校才能真正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坚守住教育者真正的初心。
“双减”落实着眼点在教师专业发展
在明晰了“双减”的精神实质在于以提质促减负后,我们即可清楚,“双减”工作的抓手是减轻学生负担,学校治理的着眼点是教师。学校长效落实“双减”,着眼点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首先,“双减”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提质增效,需要依靠教师高水平专业化的劳动。无论教学理念怎么变革,我们都不能否认,在当前学校样态下,课堂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学习占据学生在校的大多数时间。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强调课堂教学效益,追求提质增效。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在理念、知识、能力和方法等各个层面都具备较高的素质,同时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掌控也要拥有高超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轻负、高效。
其次,“双减”背景下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的获得,需要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双减”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这一点毋庸讳言。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不通过专业发展建立起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专业精神,就往往会缺乏职业认同感,错误地将自己定位为“工具人”角色,因而难以获得幸福从教的自足能力,也就失去了职业发展最持久最深层的动力。
教师的幸福感从何而来?一方面源于对立德树人教育初心的坚守,这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理解的范畴;另一方面来自能够引领学生自由全面成长,这是教师专业能力的范畴。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专业价值观的确立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获得与提升。
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深入理解“双减”的精神实质和确认教师发展对于长效落实“双减”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学校治理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有了方向。
有学者认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普遍遵循着两种路径:一是靠政策、任务、评价等外部因素驱动和规约的“外铄”的专业发展,另一种是靠激发教师自身的内在需要、实现自我驱动的“内发”的专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但对于学校治理而言,无论是基于理论逻辑还是实践考量,都要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从“外铄”到“内发”的路径转向。如此,才能真正解决教师个体发展的动力问题,才能真正帮助教师建立专业自主和权威,进而真正解决个体的职业信念和幸福的问题。
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学校实践可以在观念、机制和方法各个层面进行系统变革和创新。在观念层面,学校管理者要改变教师专业成长重“术”而轻“道”的倾向,除了知识、技能的培训,更要引领教师树立职业认同、自我认同和组织认同。为此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永葆教育初心和教育的理想主义情怀。同时,要认真描绘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并使之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共识。在机制层面,要从赋权增能的视角,分析教师如何参与学校改进、促进自身发展,并在学校组织环境影响下形成改革实践共同体,充分发挥团体动力的作用;变革教师评价制度机制,建立开放、多元、公正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促发展。在方法层面,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包括自我规划、自主学习、同伴互助等方法在内的校本研训体系,克服校本研训碎片化、脉冲式、低效能的普遍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基于自我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实践研究”[CBFB1811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