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职教要闻 发布时间:2023-06-06 15:49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37
作为“产城职创”的践行者,重庆市永川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永川职教中心”)从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到重庆高水平中职学校,再到重庆市中职“双优”建设项目学校,踔厉奋发促改革,久久为功续新篇。
学校坚持“永向前 纳百川”的办学理念,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重庆“双优计划”项目建设,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化“产城职创”融合发展,强化党建引领、质量提升、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六大抓手”,全面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助力永川“双基地”和“双百”大城建设,在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体现职教担当,展现职教力量。
“三大计划”,强基固本,党建领航焕发新活力
以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班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三大计划”,创建“五型”党组织,增强“四力”,实现了党建工作精准化、规范化和特色化。
学校认为,党建工作要“接地气”,才能激活蓬勃发展之活力。抓住“鲜活、生动”等关键词,学校全力打造“党建+文化”“党建+教学”“党建+教育”“党建+服务”等特色党建平台,全面实施“双带头人”培育计划、“职教红”品牌培育计划、“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党建共同体计划“三大计划”,落实落细党建工作。
从基层入手,系列推进培育党务干部和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抓实党员学习教育,孵化样板党支部等工作。学校面向永川区23个镇街,实施“同心圆梦”行动计划,开展送专业技术下乡活动,惠及7000余人。筹集助学基金,培养“匠心先锋”42名,采用“三个一点”筹集助学基金56万元,“一对一”对接340名困难学生。
“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党建共同体建设有特色。学校牵头与成渝两地近20所职业院校和10余家两地企业打造党建共同体,推动成渝两地党建的互联互动。以党建联盟为引领,推动成渝两地院校“共建共融共享共治”。与权威媒体共建“半月谈基层党建融媒体西部职教基地学习站”,先后有川渝地区8批次166名职业院校党员到校开展学习活动。
2022年6月,学校搬迁至新校区,开启了发展新局面,呈现出“一校五区二园一基地”办学格局。学校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开设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20个专业,建成智能制造系、信息技术系、工程艺术系等,办学规模、教育水平位居重庆市前列。
扩大规模,加强党建引领。学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优化基层党支部设置,将党支部建在系部上,将党建与内部管理、教育教学、服务社会等有机融合,落实“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六大建设,创新“思想教育、任务落实、载体建设、成果示范、绩效评价”五大机制,创建“匠心先锋”党建品牌。以党建文化引领匠心文化,加快建设品质优、质量高、声誉好,具有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的优质学校。
党建引领下的永川职教中心,持续优化育人环境,用新标准、新定位、新方向、新动力创新开展工作,推动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协同共生,丰富“产城职创”新内涵
永川职教中心参与编制《西部职教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积极助推永川区职业教育发展“新十条”制定和落地……学校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担当。
紧密对接重庆市“6+5”现代产业体系和永川区“5+3”产业体系,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秉承“以教兴城、以职促产、以创助产、产教融合”的“产城职创”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投身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不断从融合发展中寻求职教改革的新思路、新突破。
机遇是发展的加速器,为提高与地方产业融合程度以及与当地企业合作深度,学校深化与长城汽车、雅迪科技、达瓦未来等42家本地企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资源、共修标准、共育人才、共同办学,专业与地方产业匹配度达88.9%。促进“双元制”本土化,全面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与长城汽车共建“重庆市汽车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出资700万元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服务永川区公务车辆维修维护。
以长城汽车等5家优质企业和12家汽车4S店为核心,共筑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成市级汽车专业公共实训基地、职工培训基地,践行基于校企合作的“一线三双”育人模式。为企业培训职工3705人次、技能鉴定1249人、转岗培训598人,学生就业稳岗率达92%。
同时,学校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广度,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市级产业学院1个,3个市优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与成渝地区的优质中高职院校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生态。学校启动“1+X”证书试点13个,形成订单式、课证融通等人才培养方案12个。校企共同制定《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12个、学生评价体系1个。产教融合案例上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被评为永川区“产教融合先进单位”。
示范引领,评价赋能,促进“三教”改革新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活力之源。学校认为,职业学校要适应持续动态深化的新常态,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深度和创新力度。其中,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落在深处、落于实处的具体体现。
学校瞄准关键点,深化“三教”改革,通过建构“五维一体”考评体系、建立“双导师”育人机制、开发“做中学”课程资源、提高“四力”课堂生态效益这四个维度的稳扎稳打,全面破题,重构发展新生态,增添发展新动能。
师德师风建设是首位。学校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及师德师风考核制度,评选出35名“最美教师”。2022年,学校教师获评市级骨干教师3名、区级表彰12名,新增正高职称1名、“重庆英才”B卡4名。学校获评市级优秀师德师风案例1个。
同时,赋予“双师型”队伍建设更多内涵。学校与长城汽车、华中数控、重庆达瓦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建立教学名师工作室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5个,引进国家技能大师1名并建立工作站。实施产业导师特聘计划,推行“双导师”教学,建立产业导师工作室4个。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8.16%。
学校完善了《教材选用管理办法》等制度,提高教材选用及建设水平。两年开发教材38册(8册已正式出版),其中校企合作开发“做中学”工作手册式教材17册,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15个。建设市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校级在线精品课程12门,“平台+资源+服务”资源库更加完善。学校以“课堂革命”为抓手,全力打造“四力”生态课堂,形成“课堂革命”典型案例4个。教师参加技能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获市级教学能力大赛一、二、三等奖项9个及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1个、三等奖2个;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国家及市级一、二、三等奖项51人次。
“三全育人”,创新驱动,提升育人成果新高度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是人才培养,培养一大批思想过硬、技术技能高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是职教人心之所盼。永川职教中心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工作主线,坚持“五育并举”,实施“三全育人”,创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模式,为学生成长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聘请了19名专职班主任、8名思政课教师,科任教师全员参与,构建“大思政”格局;培育思政教学创新团队3个,每年打造思政示范课堂50个,认定市级示范课程1门,获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4名;开发学生社团50余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建成的“半月谈基层党建融媒体西部职教基地学习站”,采用信息化交互式手段将党史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送到师生身边,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创新开展“中医原理”德育和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实践,在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状况下采用优质方式实施育人计划;打造“匠心先锋”校园文化品牌,党建统领,以文化人,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既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又注重学生持续进修发展方向,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11所高校开展“3+2”贯通培养。学校学生就业率在98%以上,其中留永人数在40%以上,为长城汽车、太平洋精工等输送了大批优秀员工,师生和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
“双创”教育在学生中根植生长。学校建设“双创”微基地,提升校企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技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导师工作室”,企业行业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打造一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创业、胜于创业”的教师团队,引导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浓厚的“双创”氛围。
近两年,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获得市级奖项15项次。开展专利技术研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新型实用专利14项。建筑专业教师在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研发团队一起解决了上百项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价值1000多万元。学校被授予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基地、创新企业基地。
以点带面,“六位一体”,打造社会服务新成效
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从增值效益看,提质培优应着力提升服务贡献度,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直以来,学校把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输出,从组织机构、培训平台、横向协同、结对帮扶、服务能力、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多管齐下,全面系统推进。
一是设立专门机构。成立社会培训部,配备专职人员9名、兼职培训教师60名,聘请行业企业专家25名;完善《培训中心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10余个,建设培训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
二是建立培训平台。建立“在线报名+培训学习”一体化管理平台,使用“建教帮”App,共建培训题库、课程资源,近年来每年培训建筑工匠及员工2000人次以上。重点建设长城汽车、建筑行业等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577人、新员工入职培训523人。
三是加强横向协同。成立“永川区社区教育分院”,服务11个社区、1700余人次。学校被批准设立“重庆市建设领域专业人员培训考核机构”“重庆市建筑工人技能鉴定机构”“重庆市新职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机构”“安全生产考试中心永川分中心”。
四是强化结对帮扶。2021年,学校投入20万元支援贵州镇远职校做强汽修专业。2022年,学校安排6名优秀干部教师对口支援重庆市彭水职教中心,实现两校协同发展。
五是提升服务能力。学校两年完成七大类61个项目共计17247人次培训任务,社会服务总收入800.97万元。学校被评为“重庆市职业教育服务贡献典型学校”。
六是实施乡村振兴服务工程。学校成立乡村振兴办公室,在镇街设立乡村思政讲堂2个、乡村临时讲习所4个,与村镇共建“乡村振兴学院”2个,遴选30余名党员教师组成“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讲及婴幼儿教育、养殖技术、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开发、村社干部创新创业等培训,年均开展培训服务5000人次以上。整合农民土地240亩,建设特色现代种养殖产业基地1个。融合农村产业化发展趋势和学校科技人才优势,在永川区五间镇、松溉镇两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打造农村电商平台20个,开展农村土特产电商直播带货8场,销售额超过50万元。
提质培优,突出特色,开辟职教发展“新赛道”
做区域产业发展的助推者、做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做职教改革的先行者、做创新创业的引领者,已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动力和新能力。投身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建设、国际合作办学等领域大潮,学校借势做大做强,全面开花,亮点纷呈。
打造“中德合作办学新模式”成为点睛之笔。从2018年起,政行校企四方联动,学校对接永川区中德(重庆)智能产业园,成立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以数控专业、工业机器人专业为基础,携手德国BBW和GFM职业教育集团、苏州易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利渤海尔等德资企业共建“中德产业学院”,探索中职学校国际合作办学新路径。搭建中德合作研究、实习实践与就业平台,开展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和教师职业技能国际化培训。2022年,学校再次投入300多万元改善学校环境和采购新型设备,德国技师、企业专家、学校教师组成“中德班”教学团队,依据德国标准开展项目化“小班额”教学,扎实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
同时,依托重点课题“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国际人才培养研究”,学校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培养国际人才。近年来,学校与德国合作培养学生220名,6名学生获市级技能大赛奖项;高质量就业65名。“中德合作”教育模式已在汽修、电子等专业推广应用。
在与德国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学校以点带面,扩展国际合作新途径。学校成为中国—老挝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理事单位,开展“中文+技能”培训,校长孔令勇受聘为重庆市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丝路项目授课专家。学校还积极推动与俄罗斯库兹巴斯国立技术大学合作。
学校积极落实“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新部署新要求,投身于区域职普融通的探索实践中。在永川区“百门职育课程进校园”活动中,首批发布的33门职教课程中,学校提供了30门,惠及120余所中小学,助力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和生涯规划。
在区域整体行动中,学校投入50余万元建设职业教育体验基地和职业教育劳动基地,将“百门职育课程进校园”活动嵌入其中。一年来,共吸引200多名普教系统学生进入基地,体验职业教育课程。接待全区200多名普通中小学校长来校调研,学校也组织100余名学生到普通高中感受普高课程和校园氛围,进一步帮助中职学生找准自身定位。
实施信息化2.0工程,建设智慧校园;投身普惠幼儿园建设,成立永川区红星七色光幼儿园教育集团,投入600万元改建成两所公办附属幼儿园,成为永川区家喻户晓的优质园;组建博士研修6人团队,专注重大项目研究;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协议,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
龙马精神永向前,匠心逐梦展新颜。2023年是学校高质量发展年,学校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改革求变、稳进提质、规范有序、平安愉悦”的总体工作要求,保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围绕永川区“2235”总体发展思路,确定学校发展目标,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在西部职教基地建设中勇担重任,展现职教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