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教育资讯 发布时间:2023-03-20 10:38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22
近几年,对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引起了社会重视。但在实际开展时,仍存在家长缺乏理性教育引导、学校生命教育内容碎片化、资源不足等问题。为什么青少年自杀自伤现象频现?如何更好地展开生命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学学院教授李晓文感到,现在青少年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弱,同时交往能力也较弱。
她认为,交往能力主要是在生活中养成的,而且与自理能力和家务参与程度有关。“如果幼年时不培养这种能力,长大后会有一些缺陷,尤其是对话能力弱。特别是现在大部分家庭很少跟周围邻居交流,如果家长不注意这个问题,学校又不举办一些集体活动,那么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这种交往能力会下降。”
在青少年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李晓文认为,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削弱孩子最基本的应对困难的能力。“中国有句话叫‘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就算没有这么多,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孩子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而家长的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参照系不正常,一旦遇到一点儿问题,就没办法面对。”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吴国宏分析,抑郁是青少年自杀、自伤的重要原因,因此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抑郁症,有哪些特点。“抑郁症有时会产生一些生理反应,比如腰酸背痛,也会出现缺乏学习动力、偷懒以及情绪低落等情况,包括忽略日常梳洗盥洗等,这些都可能是抑郁症的症状。”他指出,疾病意识的提高,能让隐形抑郁症或阳光型抑郁症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治疗。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也不要有羞耻感,觉得见不得人。
“我们明白,任何困难都比不上生命的可贵。但对青少年来说,生命有时不如自己的尊严或某种诉求重要。”吴国宏表示,青少年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有时会“冲动”,这与抑郁症无关,要给他们多一些宽容,同时也要多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有些孩子平时非常乖,但不能因此就过分加压。有的孩子会说出类似‘我不想活了’的话,不要觉得是在吓唬或威胁你,但凡出现类似情况,都应引起家长和老师的足够重视。”
此外吴国宏表示,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杀事件,都不适合在学校大范围讨论。“有研究发现,哪怕是出于正面目的的公开讨论,也会引起当地自杀率的波动上升。”
对于学校和家长在生命教育上发挥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衢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陈玮建议,为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现有课程体系中。同时,她也呼吁老师、家长减少忌讳,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关注生命教育。
对于学校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生命教育体系,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8%的受访者建议结合青少年心智发育规律,64.5%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举行主题讲座,60.3%的受访者期待将生命教育等纳入考核,引导全面发展,59.0%的受访者认为得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悟生命价值,40.7%的受访者希望生命教育课程形式生动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杨哲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