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2-08-18 11:01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23
谈到教养孩子,“控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适度的控制代表着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然而,当控制过度,会导致很多埋藏在孩子心里的隐患,其中焦虑型人格就比较常见。
我们通常以为“控制”是强硬、粗暴的,但原生家庭中有一种控制模式非常独特,让人难以觉察却威力巨大,这就是“软控制”:父母用温柔、充满爱的方式控制孩子,孩子如果不服从会深受内疚感的折磨。很多时候,孩子自己也认同了父母的控制,即使非常痛苦,也会逼迫自己去实现父母的意愿。
大多数时候,“软控制”型的父母温和讲理,很少粗暴地去强迫子女。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获得子女的理解。之后,出于对父母的爱,子女会主动逼迫自己完成他们的意愿。“软控制”模式下受困的子女,往往难以觉察其中的“控制”,生活在自我质疑和反复自责当中。他们时常觉得“是我错了吧,不该有这样的想法,我应该听爸妈的,他们是对的。可是,我又好渴望实现自己的想法。”如此,潜意识的冲突不断产生,焦虑也就产生了。
我们身上也常有“软控制”模式的烙印——出于父母的愿望和期待,或者出于内心对父母的迎合或讨好,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做一些违背自己本意的选择:选择一个“好”的学校、选择一份“好”的职业,选择一个“合适”的伴侣,在“合适的年龄”生孩子,在某些事情上表现的“得体和大度”……有太多我们认为“应该”和“对”的事情,其实,只是来自原生家庭里父母的意愿和控制。
“软控制型”的原生家庭模式,虽然其中不缺乏爱,但以爱为名的界限侵犯,过度干预子女的生活和决定,剥夺了子女对自己人生和幸福的选择权。“软控制型”原生家庭氛围之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习惯去揣摩和顺应家长的心意、去满足别人的需求,也习惯了忽略自己的需求,不太去关注自己想要什么。渐渐的,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茫然和焦虑。有时候,我们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顾虑重重,缺乏去争取的动力和勇气。作为成年人,我们要从心理层面摆脱原生家庭的掌控,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请思考一下,什么是你想要的人生?你又打算如何实现这样的人生?如果父母不认同,你要怎么应对?
当你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爱与控制本不是捆绑相生的,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给予爱,而不必牺牲自己的主控权。
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你重获力量感,逐渐摆脱控制和束缚,活成你自己。
(,心理作家)
发于2022.8.15总第105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