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2-07-19 09:53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35
暑假来临,戏剧、影视、舞蹈等新加入艺术课程的学科备受家长关注。这“新三科”怎么学?需要暑期提前发力吗?
日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公布,此次新课标在艺术课程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艺术课程由原来两科变为五科,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形成中小学艺术课程科目,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强调纳入中小学教育各个学段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了国家育人目标指向。
此次艺术课标改革中“新三科”开设的价值意义何在?在教学过程中,又如何使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推动我国美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增科扩容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立德树人
,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从传统的音乐美术两科到今天的五科,如何看待此次艺术增科扩容?
胡智锋(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艺术组组长):过去,音乐和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最常设的两种艺术样式。新三科的设立,从国家发展需求来看,是一个重大的新举措;从教育本身的发展来看,是一个重要的新突破;从教育的使命来说,新三科的设立对于五育并举,特别是美育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有知识水平,还要有综合素质,“新三科”对于人的综合素质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周星(教育部高中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从“小三门”到“新三科”,包含了对于艺术新观念的认知,也包括艺术审美新的自觉性的开启。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新出现的,符合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对于艺术审美需要的新认识。当新三科聚合的时候,更多的艺术内容就亮相了,这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全面性的、多样性的课程,根据不同人的特质而给予多样化需求满足,涉及技巧或者艺术感知的全面性、审美的可能性。这一次“新三科”的设置,必然会促使中小学教学体制、教学观念、艺术师资调整改变,凸显艺术在人的知识体系中的重要。
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从以知识、技能为本位转向以能力、素养为本位
,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在课程学习中,如何具体实施呈现?
麻文琦(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兼戏剧组负责人):戏剧是一个统称,戏剧课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主体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话剧形态上,相比歌剧、舞剧、音乐剧这些戏剧形式,话剧在专业技术上的要求要低一些,很方便非专业学生学习。然而,戏曲的内容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优秀的美学价值。所以,戏剧课程内容当中必然要体现戏曲的分量,新课标因此将其内容单列呈现出来。为落实好以素养为本位的戏剧(含戏曲)课程,从学习内容上看,采取四种艺术实践活动,分别为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以便更好促进学生艺术体验。
王琦(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兼影视组负责人):作为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学科课程的艺术实践,包含了欣赏、表现、创造和融合这四板块,这四部分并不是彼此割裂的学习活动,而是互相关联有机融合的整体。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传统的知识记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艺术教育要求了,更不符合影视学习的基本规律,只有通过欣赏、表现、创造和融合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影视艺术的学习。欣赏活动要求参与者对优秀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深入的感知和理解。对于影视和数字媒体艺术而言,有低年级的铺垫,学生在感性层面打下很好的基础,因此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兼具形象性与思辨性的教学活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交互性的产品已经开始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中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掌握大量的数字媒体艺术的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间也应当涵盖这样的板块,让学习任务更加完善,也更加有吸引力。
朱敬东(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强调核心素养是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时至今日,怎样把这些融入艺术课程实践过程当中,教什么、学什么、为什么学才是老师当下应该关注的要点。过去老师更多关注教学内容,但是现在更要厘清为什么学,这个转变其实是以知识、技能为本位的教育转向了以能力、素养为本位的教育。
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追问的过程。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分析,首先是问题的设计,其次是情景的设置,最后是任务的确立。在课程标准中非常清晰地阐述了课程的实施:以目标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凸显内容整合;要重视知识内在的联系、强化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过程当中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善用多种媒介材料,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建立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以这五个方面指向艺术课程的实施落地。
创意实践
积极参加创作、表演、展示、制作
,有丰富的想象,更有创造力的萌发。“创意实践”“创造美的能力”“创新思维”也是新课标提及的,如何看待由此引发的育人理念,育人方式的改革?
吕艺生(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培养创新意识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目标。核心素养的“创意实践”,是指向了“创新意识”培养的。《关于全面提高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是情操教育、是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此文件和课标相辅相成,课标是文件的落实。做好创意实践,必须摆脱单纯模仿的教育模式。
田川流(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艺术分支课程的整体性要求培育创新意识要具有系统性,分别从生命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思维与创意实践能力培养入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艺术思维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引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积极参加创作、表演、展示、制作,让学生们学会并发现问题,提升创意实践的基本能力,非常重要。
傅谨(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让学生参与演出、参与编创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只有真正参与了编创和演出,才能够体会到戏剧本身的魅力。戏剧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人学会以他人的视角去生活、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一个虚拟的环境里体会怎么样去处理人的关系,这是对提升素质非常重要的。通过这样的戏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够具有理解力,可以提升共情能力。
对于大部分的学校来说,戏曲的课程应该是以欣赏为主,才能有普及的可能性。欣赏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尤其是文化理解。对中国人来说,我们要能够对有代表性的艺术有文化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领悟中华民族精髓的一种方式。戏曲保留了大量中国古代民间老百姓的叙事方式和美学取向,因此,欣赏戏曲作品能够让我们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
《》(2022年07月19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