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03-29 10:33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18
近期,“医学生培养了八年,为何还不会看病”话题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认为,国内医学学位的复杂性反映在对医学生和医生的要求模糊,过度强调了科研的重要性,反而对于医生治病救人的本质有所忽视,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葛均波认为,“医学教育系统一直没有被清晰化。这也是为何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很多医学生,但最终会看病的人没那么多的根本原因。”(3月27日《中国新闻周刊》)
一些医学生接受大学五年、医院规范化培训三年,共八年培养后仍不会看病,对此普通民众感到难以理解,认为医学教育的巨大投入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且这种现象也与医生数量不足和工作繁忙等现实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倘若绝大多数医学生接受八年的培养后,都能做到学以致用,迅速在诊疗一线担当重任,那么医生人员短缺和患者看病难等现象,就有望得到明显缓解。
一些医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科技轻临床诊疗能力,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医生工作之后,评职称普遍存在唯学历、唯论文、唯资历、唯证书等现象,则让医生进一步看轻诊疗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出现“医学生培养八年不会看病”现象,首先要在医生培养和医学人才评价机制等方面转变观念、优化措施,使更多实用性医学人才得到更多尊重、获得更好报酬、职业前景更为广阔,从而让实用性人才脱颖而出。
因毕业后难以独当一面,导致一些医学毕业生流失,也是值得反思的一种现象。“60万医学生仅10万从医”是热议多年的一个话题,尽管相关数据不一定准确,但一定数量的医学生流失未能得到有效遏制,而且在一些地方有愈演愈烈之势。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丰富的阅历和临床经验,则是提升诊疗水平的关键因素,医学生们尤其要谨记,医生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职业,切莫因入职初期缺乏职业成就感而选择离开,要立足长远,用“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来规范一生的职业生涯。
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医生的待遇不尽如人意,也是近年来社会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话题。有人对医生希望涨薪的诉求感到不理解,大约还是因为对医学生培养时间长、投入成本高,且毕业后往往难以很快胜任工作等情况了解不够,缺乏应有的体谅。其实,无论从形成人才培养正向激励的角度看,还是从提高医生群体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的角度看,医生获得与其付出相适应的更高报酬,都具有十分正当的理由,也应该是大势所趋,社会对此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医学生培养八年不会看病”是值得多方反思的一种现象。从医学院校、医院到医生、患者和普通民众,都应该正视这种现象。遵循教学规律、让科研型和实用性医学人才保持合理的数量比例,也让更多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生为患者直接提供诊疗,是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