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 发布时间:2022-03-15 17:08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452
面对父母的“命令”和压力,男孩大多选择反抗或忍耐,这表示男孩很少主动跟父母沟通,也不太擅长如何与父母交流,要么反抗,要么忍耐。以上应对方法,都会对男孩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不想孩子拿你当陌生人,这3点十分关键。快随路问教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幼龄期(0~6岁)
6岁前男孩的安全感,主要来自妈妈的关爱和悉心照料。然而,“糙养”和“穷养”,是众多有男孩的家庭固有的教育观念。其实,在6岁以前,不论男孩女孩,内心都极度敏感,妈妈就是他们的全世界。如果在这个时候,妈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陪伴,那么将来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再跟儿子建立起牢固的亲密关系。
所以,请在这个阶段向男孩展开双臂,及时回应他们的呼唤,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妈妈一直在”。
少年期(6~13岁)
到了这个年龄段,很多父母都想多敲打敲打儿子,觉得“男孩就得能抗挫”。但这个阶段男孩的性别意识很强烈,希望能成为超人,成为大英雄,充满力量。如果这时候没事就打击他们,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力量不被认可,会变得自卑,也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但是少年期的男孩顽皮,从前捧在妈妈手里的乖宝宝,摇身一变成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好言劝说不听,很多妈妈就选择发火,以至于母子关系越来越僵化。只有妈妈的认同和肯定,能激起他的生命活力,让他拥有不断挑战自我的底气。给儿子一点耐心,一点鼓励,一点理解,让孩子坚信自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
青春期(13岁以后)
适当放手,重塑母子关系。青春期的孩子动不动就发火,可以说是和父母关系最紧张的时候了。孩子青春期,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因为感情用事走弯路。于是,父母会不自觉多干涉,很多妈妈又十分喜欢唠叨,这就造成了“孩子不让管,家长强干涉,两边都不开心”的尴尬局面。不是男孩变了,而是妈妈以往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应青春期的儿子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就要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分离出来。”
总结一下。
幼龄期:做合格的“父母”,给予男孩满满的安全感。
少年期:“男子气”开始萌芽,要做孩子的朋友,让他觉得你支持他,讲义气。
青春期:扮演好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学会建立边界,从心理上鼓励孩子“分离”。
以上就是关于“家庭教育:儿子长大与妈妈生疏?怎么办?”的相关信息,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详情敬请关注路问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师频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