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2023-11-01 12:07 来源: 路问教育 阅读量:24
海子简介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中文名: 查海生
别名: 海子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安徽省怀宁县
出生日期: 1964年3月24日
逝世日期: 1989年3月26日
职业: 诗人,教师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法律系
代表作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五月的麦地》,《四姐妹》
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
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创作初期
海子在创作初期受朦胧诗人江河,特别是杨炼的影响,形成了诗歌创作的方向之一“史诗”的创作。这些长诗创作,虽然评论界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其宏深的文化背景、宏大的艺术结构,还是其鲜活的奇崛的语言,都显示了海子的诗歌天才,对于这些巨构的解读,将使海子杰出的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形象日益突显出来。但受到读者普遍欢迎的是海子的抒情短诗。这些抒情短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最为触目惊心的是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锥心泣血的体验和对太阳、河流、草原、大地、历史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在海子的诗里,有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有对“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有对爱情来临的幸福礼赞,
也有对失去爱情时的痛苦凭吊。当阅读《活在珍贵的人间》、《你的手》、《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草原上》、《海子小夜曲》时,那些热烈而汹涌的诗情就扑面而来。但这似乎还不是海子诗歌最动人的地方,要体会海子最具个性和才情的诗歌内涵,就需要阅读《亚洲铜》、《麦地》、《麦地与诗人》、《五月的麦地》、《祖国》、《黎明》等诗。
生日之谜
海子在1989年3月26日辞世。但关于海子的出生日期有很多不一样的说法 :
1 、根据西川的《海子全集》后记中“海子生于4月2日,白羊星座”不知道根据什么。
2 、余徐刚的《海子传》中有这样一段话“1964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公历3月26)中午……”
3 、燎原在《海子评传》中说过农历二月十九,也就是公历的4月1日
4、在海子诗中 《河流》后记《源头和鸟》中特别提到写作时间 “3月13日生辰”, 1984年的3月13日是农历二月十一日,推算也就是1964年3月24日,这个 比较可信,经海子母亲回忆。生日忌日一天” “愚人节出生的小孩” 等话很可能是误判.
以上内容见边建松《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书。
文学荣誉
因其诗歌的杰出成就,海子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
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
2001年4月28日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2001年,其被广为传诵的明快亲切的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200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另一篇经典代表作《麦地》;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的名作之中。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和“麦子”意象系统。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自杀原因及影响
自杀震撼
海子的死引起了世人的震撼——平生落寞孤独的海子,死后引起了世人极大的注意。在这样一个缺乏精神和价值尺度的时代,一个诗人自杀了,他迫使大家重新审视、认识诗歌与生命。对诗人自杀的原因。人们有许多解释。四川诗人钟鸣在其文章《中间地带》里。把海子说成是一个奔走于小城昌平和首都北京之间的人,认为海子在两个地方都找不到自己的家 ,因此便只好让自己在精神上处于一种中间地带。上海评论家朱大可在其《宗教性诗人: 海子与骆一禾》一文中 ,赋予海子的死以崇高的仪典意义 ;于是海子成了一个英雄,成了20 世纪末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象征。有人将海子与屈原、王国维、朱湘、甚至希尔维亚·
普拉斯并论而谈。